2007年5月5日星期六

亚洲发展中国家工业园区成功典范

作者:杜新
日期:5-5-2007
来源:新华社广西分社 “泛北合作”研究小组

1961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建设,裕廊工业区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被认为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工业区中一个成功典型。

截至2003年,已有72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包括伊斯曼、杜邦、克洛达国际、塞拉尼斯、埃克森美孚、三井化学、旭化成等跨国公司。园区企业总投资价值达到220亿新元(约130亿美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7亿新元(约312亿美元),裕廊岛化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2004年达到28%,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裕廊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借鉴了欧洲和日本的临海开发区的经验和教训,改变重化工业集中布局的局面,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合理布局,公园和绿化带相得益彰的花园式城镇。

裕廊岛,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十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一片丘陵沼泽,住有2000多户人家。当时,以原财政部长韩瑞生为代表的新加坡工业的奠基者们敏锐地认识到,裕廊具有建设现代工业园区的良好条件: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地理条件: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良港;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公路干线;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河流—裕廊河横贯区内,可以提供工业用水。土地大部国有,征用费用低廉;多山丘砂石,可用于平整沼泽,填海造地。

裕廊工业区的发展建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1年10月到1968年,此时为起步阶段。共开辟14.5平方公里,兴建一批标准厂房,同时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到裕廊工业区投资,新加坡政府对投资商提供贷款及享受统一税收的优惠政策等。但由于新加坡此时实行进口替代策略,加上60年代初期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的企业仅150多家,而且绝大部分是本国资本,外资不多。

1968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河全国其他各工业区。这标志着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到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区的发展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到80年代上半期,整体发展建设基本完成。随着宏观策略的转变河投资环境的日趋完善,外商纷纷前来投资设厂,许多国际知名厂商选择裕廊作为海外生产基地。到1990年,前来设厂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员工总人数达13万人。

裕廊工业区构建的模式选择

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把裕廊定位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规划为新兴工业河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河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河一般工业区;裕廊河沿岸规划为住宅区河各种生活设施。

为了充分发挥裕廊工业区的综合功能,新加坡政府于1969年9月在裕廊码头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在整体建设过程,环境保护问题也同时兼顾到,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河风景区。现在已建成十多个公园,包括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国际上建设工业园区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河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水等问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实际需要进行建设,投入成本和风险小;缺点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园区发展出发,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完整的基础设施。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较好,效率高,可以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较大。裕廊工业区采取后一种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包括总长100多公里的区内现代化公路网,发电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裕廊电厂、裕廊港码头、自来水厂,以及300多栋标准厂房等。同时,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落成,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长和生活综合体。

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加坡政府调整策略。新加坡长期依赖转口贸易,缺乏工业基础,国内市场狭小。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新加坡政府明确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重点,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从60年代起陆续引进跨国公司设厂,如壳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炼油中心、东南亚最大修造船中心及世界第二海上石油平台生产圈。

裕廊—今日在世界上的地位今日的新加坡已经成为吸引全球化工公司的强力磁石,它的磁场就是裕廊工业区。在这里,昔日裕廊的7个小岛早已连成一体, 并通过填海造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中心基地。这里勃发的是近年来新加坡化学工业对世界化工生产商的吸引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发建设至今,已有78家石化及相关企业在这里落户,年生产总值达220亿新元(约1100亿元人民币)。区内现有两家炼油厂和3个乙烯厂。

新加坡政府已经投资约52亿美元用于岛上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裕廊岛已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和化工体系。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12亿美元,其化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2004年达到28%,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炼制中心和乙烯生产中心。

裕廊岛通过集中投资,形成了 “化工簇群” (Chemical Cluster)――即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关系,物料通过管道在园区内输送,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料和产品的物流成本和企业的投资成本。

目前裕廊岛的产业以炼油、乙烯及下游石化产品为主,投资者包括伊斯曼 (Eastman) 公司、杜邦 (DuPont) 、帝人 (Teijin) 、塞拉尼斯 (Celanese) 、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壳牌 (Shell) 、三井化学 (Mitsui Chemical) 等大型石化企业。

由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分工的细化,国际化工生产型企业本身几乎很少从事化学品的物流业务,而是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 (3PL)。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包括水路、陆路运输经营者,码头和仓储设施经营者,化学品仓库和化工储罐和管道经营者。无论是作为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希望产品能快捷,准确且低成本地在供应链上传递给客户。石化原料中以液体为主,通过管道运输是最为经济的方式。因此,与化工园区配套的物流园区便应运而生。

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区的物流设施包括原油、液体化工码头、管道和仓储设施等。这些物流设施为化工簇群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裕廊岛的原油和液体仓储分为两大类:业主自备储罐和专业第三方仓储。业主自备储罐主要为各企业的中间罐区,以及壳牌 (Shell) 炼厂所需的原油和供新加坡本岛的成品油罐区。

与中国企业基本依靠自身建设码头和储罐不同,裕廊岛的炼化企业的储罐主要依托专业第三方仓储公司。在裕廊岛,专业仓储主要三大运营商:Vopak (孚宝) 、Oiltanking (欧德油储) 和Tankstore。 孚宝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仓储公司,该公司在新加坡有三处罐区,其中两处在裕廊岛,总罐容150万方。欧德油储是全球第二大独立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仓储公司,该公司在裕廊岛总共占地面积27公顷,总罐容近90万方。

新加坡石化公司 (PCS) 在裕廊有两座乙烯装置运转。其中, 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1年在裕廊岛建成新加坡第一座8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 现正通过解决瓶颈提高乙烯及其衍生物产量,届时乙烯生产能力将增至90万吨/年。

同时, 埃克森美孚还将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计划再建80万~100万吨/年石脑油裂解装置, 以满足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需要。另一石化大户壳牌化学公司在当地组建了壳牌东方石油化学综合企业 (SEPC), 并计划在裕廊岛与壳牌的炼油厂配套建设80万吨/年乙烯装置。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化学在裕廊岛建的两座石脑油裂解新装置估计都将于2010建成投产, 届时新加坡乙烯总产能将增至350万~400万吨/年。

在下游装置方面, 壳牌将在PCS的工厂内建乙二醇生产线, 与几家公司合作生产乙烯、丙烯和C4等衍生物项目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预测,随着SEPC等大型烯烃工程的陆续建成,新加坡石化工业将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化工部主任表示,由于C4组分的生产,新加坡石化工业将生产出更多的石化衍生物。其中丁烯基产品和芳烃产品的商业化几率最高。

在石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加坡也在加快“绿色“化工的发展步伐,即采用生物燃料逐步取代石油燃料。新加坡利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邻国丰富的棕榈树资源,大力推进生物燃料产业,同时还努力开发特种化学品,用于生产消费护理品、添加剂和生物塑料。

新加坡在几种特种化学品生产中居世界前列,拥有数家生产船舶涂料、香味剂、芳香剂和润滑油等的世界级生产商。他们还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塑料添加剂、消费护理品和特种中间体。韩国的半导体巨头三星电子公司和德国的硅晶片生产商世创电子材料公司合作,在新加坡建设一座300毫米晶片生产厂。日本松下电工公司建有一座集成电路生产厂,并计划建设一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厂。

目前新加坡化学工业对世界化工生产商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生产产品向高新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 并以出口为其主导方向。

新加坡的石化工业的基地是裕廊岛,它是以填海造陆方式衔接而成的。裕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运条件, 造就了新加坡石化工业在亚洲甚至世界不可替代的地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